作为商品的Yamy们

发布日期 2020-07-27

Yamy发布了一段自己公司的会议录音,其老板徐明朝在一个内部Yamy批斗会上对Yamy极尽外貌和人格羞辱之能事,一时引发舆论轩然大波。除了网友的声援,火箭少女的所有成员之外,行业中很多人包括张嘉倪和黄子韬等人也是纷纷发声支持Yamy。

徐明朝先是威胁Yamy作死,继而在微博连续发布两则充满威胁的公开信。徐明朝的朋友大V们也纷纷出来为徐明朝站队洗地带节奏。先是一波资本论,也就是公司花了钱培养你、将你捧红了,你却恩将仇报,破坏行规;接下来又是一波商品论,即艺人偶像即商品,无限羞辱你也是为了将商品卖得更好的论调,要有自知之明。这两波洗地文尤其是商品论成为扭转舆论风向的关键话术之一。

网友对资本论还稍有警惕,但商品论一出,网友赶紧站回徐明朝,在艺人的外表、人设、背景、人际甚至姓名等等都是商品的一部分的论调基础上,徐明朝骂Yamy丑,就是说产品丑,这没什么不对的。洗地者还提到过去的艺人都有言听计从的美德,支持他的网友也列举曾经很多前辈艺人在做新人时是如何被当做商品侮辱欺负的,但他们都保持职业素养忍辱负重最后出人头地获得别人的尊重之类,以及这就是行业潜规则。

虽然艺人偶像与电视电影综艺甚至八卦都被划归娱乐商品,但活生生的人作为商品,与娱乐内容商品的属性,却是有清晰的界限的,这种界限的底线就是对人最基本的尊重。而这种对人格侮辱的恶臭行业潜规则恰恰就是在挑战这种底线,曾经存在的不代表就是正确,而这些前辈们忍辱负重最终不也还是希望获得作为人的尊重吗?这种论调完全就是自相矛盾。

不过,整件事情最可笑的是,徐明朝因为不堪网友辱骂而清空了微博。

商品化的艺人偶像们

商品论最有影响力的引用者是乐评人邹小樱,在其发的长微博中,在用了几个最字赞扬了一番他口中的导师徐明朝之后,他认为从经纪人的角度来看,徐明朝对Yamy的羞辱字字珠玑,只是流量艺人没有自知之明,听不得批评。重点是,“Yamy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公司的产品”。邹小樱表示,此事触及很多禁忌,包括“女拳”,“职场PUA”,但“我们还是讨论的是一个产品。”

迫于网友的辱骂,邹小樱最终删掉原文,但依旧辩解说,艺人偶像作为产品的意思,是说艺人偶像是一个团队,包括大经纪、经纪、宣发、商务、A&R等等各方合力最后呈现的形态。

且不说邹小樱们洗地话术中永恒的三段论,即受害者也不是好东西,肯定是有阴谋、炒作、都是女拳和政治正确,这种三段论在任何舆论对战中都是洗地的标准格式,除了指鹿为马转移视线也见不到有什么高明之处。但他的言论也的确将艺人偶像商品化的问题,再一次推到观众视野的风口浪尖。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艺人和偶像一直都是经纪娱乐公司一手设计和打造之后,再所向外兜售的商品。尤其是从《偶像练习生》开始,在偶像选秀层出不穷的娱乐环境下,偶像经济变得空前热络,成千上万的选秀艺人们的前赴后继,如果没有一个流水线式的商品速成体系,的确无法支撑旺盛的市场需求。这种前提下,艺人偶像商品化趋势,也成为娱乐行业彼此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并且愈演愈烈。

为《创造101》《演员的品格》《以团之名》等热门的选秀综艺都输送过艺人“产品”的1CM领誉,是业内比较知名的艺人经纪公司,在网娱观察对其创始人周昊的采访中,周昊便提到,中国过去的艺人经纪特别依赖人,依赖感情捆绑。1CM领誉不用感情捆绑艺人,而是科学标准化管理艺人打造产品。这个产品既可以是艺人本身,也可以是影视音乐内容等。

这种产品化的论调甚至已经对每个艺人都深深地进行了精神洗脑。在《创造101》公开的幕后纪录片中,1CM产品之一的Sunnee为自己不是一个好产品而道歉,情绪几近崩溃::“因为我不是一个好产品,我也不能让公司骄傲,我如果是一个好产品就不会这样子。”

工业商品化趋势之下,经纪公司自然也失去了培训和沉淀艺人的动力,和1CM领誉相同的流水线多不胜数,Yamy的公司JC已经算行业比较正规的了,泥沙俱下也加剧了这个行业的浮躁和混乱。就如同黄子韬所说,这些公司的路子都是一样的,签约了艺人不负责培养,荒废别人的青春,只是等着艺人运气好一夜爆红后靠收取违约金发家致富。

消费主义之下的符号消费

如果从消费主义的角度来看,这种商品论的实质,其实还是年轻用户的偶像和娱乐消费习惯的变化。作为娱乐消费品的艺人偶像已经不仅仅是商品,更是快速消费品,在精确的ROI公式计算之下,出道即巅峰,艺人偶像被经纪公司和用户抛弃的速度也如他们被制造的速度一般迅速,除了极少数,从前艺人偶像的精英化特质以及作为精英的无限商品长尾价值在如今的流水线艺人偶像中很难见到了。

在传统的艺人偶像培养体系中,艺人偶像的成功是基于艺人经纪公司对于艺人的培养和打造的长期过程,通过为其设定长期发展路线,再按图索骥通过其所演绎的内容来表达、传输和扩散艺人的品牌影响力。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传输渠道比如电视台、杂志等,所展现出的,是以内容堆叠来影响大众对于艺人的认知。

在这种长期主义思路的培训体系下,只有少部分普通艺人变成精英偶像,因为稀缺,其商业价值也是无与伦比的。所以这种背景下观众与精英的对话模式,需要观众从远处和低处去仰视去幻想,对于艺人的感受,与艺人本身的价值观、个人处境等等关系并不是很大,观众与艺人本身的距离感是非常大的。

但在如今,经由媒体渠道的平权化导致的对话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必经由长期严格的培训和包装设定,每个普通人都有成名机会,普通人可以直接与艺人对话,可以随时在各种综艺中细细窥见艺人的24小时等等;加上技术的推动,比如利用大数据来分析观众喜好,对内容和设定精准整合后投放给精准的观众,观众观看和欣赏艺人、与艺人对话互动的方式和心态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艺人不再遥不可及,偶像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精英,而是可以是完全符合观众期待和人设、并且可以足够参与和共情的人,某种程度上,观众和粉丝甚至有一种可以制造偶像、甚至可以控制偶像的幻觉。比如各类粉丝后援会的话语权的增加、观众投票决定艺人去留生死、肖战事件,以及佟丽娅因为粉丝压力而辞演《三十而立》的角色等都可以看出观众粉丝对于艺人偶像的选择权和控制。

既如此,偶像商品制造商们对于艺人偶像的人设就显得尤为关注。在Yamy事件中,徐也提到Yamy人设应该是cool而不是娘。其实人设正好就是偶像工业体系的核心,也是一个偶像商品的设计理念,说到底就是观众为什么要在千万人之中一眼pick你,因为没有人那么多时间和耐性去从作品中慢慢了解商品,市场也不会给他们这样的机会。

这种人设工业设计理念应是包含辨识度、内容性、话题性、成长性以及共情等要素。在所有如今的偶像选秀节目的高度同质化的艺人中,越往后走这种设定感是越显著的。而商品化的意思,是为这个人设找个艺人,而不是为这个艺人找一个人设。这就是现实中艺人偶像流水线上的本末倒置,也就是为什么如此多邹小樱们同意艺人不是人,也认同辱骂商品没什么大不了的。

在这种快消文化盛行的环境下,偶像的文化象征意义其实已经变成了一场场符号消费盛宴。当偶像逐渐商品化,曾经作为精英崇拜和精神寄托的偶像意义其实是在不断弱化的,偶像的价值也随之在迅速变化。从观众粉丝,到经纪公司到艺人,再到媒体平台等等,整个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在这种洪流中其实都是被裹挟的,也是裹挟别人的,这就越发加速了偶像从生产到退市周期的循环,最终也呈现出一片偶像经济的“繁荣”来。

写在最后的题外话

回到Yamy的事件,Yamy是JC旗下最红的艺人,换言之就是能为公司带来最大利益的产品和员工。对于这样的员工产品,就算老板觉得不满意,那也一定是基于坦诚来沟通。如果嫌她没有价值,也不符合老板的审美和要求,那就主动解约,去打造自认为符合老板和市场要求的商品。

站在Yamy的角度,如果不是忍无可忍,也不会冒着巨大的风险拿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赌注拼个鱼死网破。作为看客的我们虽不站队,但也大可不必首先就拿成人世界的商业利益和价值说事,如果我们的社会都认为利益先于对错,那真的礼崩乐坏了。


本文来源:成功营销